瑜伽歷史 Yoga History
💡 瑜伽簡介
瑜伽是“yoga”的譯音,含義是“軛”,指用農具軛將兩頭牛連在一起耕地,駕奴牛馬之意。兩頭牛用軛連接起來耕種,就要步調一致,和諧統一,不然就要無法幹活。有“連接、結合、和諧”之意,後引申爲“連接、拓展靈性的方法”,即把人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加以引導、運用和實施。
在數千年前的印度,高僧們為追求進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經常僻居原始森林,靜坐冥想。在長時間單純生活之後,高僧們從觀察生物中體悟了不少大自然法則,再從生物的生存法則,驗證到人的身上,逐步地去感應身體內部的微妙變化,於是人類懂得了和自己的身體對話,從而知道探索自己的身體,開始進行健康的維護和調理,以及對疾病創痛的醫治本能。幾千年的鑽研歸納下來,逐步衍化出一套理論完整、確切實用的養身健身體系這就是瑜伽。
近年在世界多個不同地方流行和大熱的瑜伽,不是只是一套流行或時髦的健身運動這麼簡單。瑜伽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識修煉方法,集哲學、科學和藝術於一身。瑜伽的基礎建築在古印度哲學上,數千年來,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經成為印度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的瑜伽信徒發展了瑜伽體系,因為他們深信通過運動身體和調控呼吸,可以控制心智和情感,以及保持永遠健康的身體。
瑜伽的目的在於使身體、心靈和自然和諧統一,從而開發人體潛能、智慧和靈性。再簡單一點來說,瑜伽是生理上的動態運動及心靈上的練習,也是應用在每天的生活哲學。瑜伽的習練目標是達到對自身心靈的良好理解以及調控,能熟知並掌握肉身感官。
💡 瑜伽起源
瑜伽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印度文明,於5000年前古老的印度,被人們稱為「世界的瑰寶」。神秘思想的傾向很濃厚,絕大多數是以口訣的方式,由師父傳給徒弟。初期的瑜伽行者都是智慧高的科學者,無論冬夏常年在冰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腳下向大自然挑戰。要想長壽而健康的活下去,就必須面對「疾病」、「死亡」、「肉體」、「靈魂」及人與宇宙的關係,這些都是瑜伽者研究了好幾個世紀的問題。
瑜伽發源印度北部的喜馬拉雅山麓地帶,當代哲學研究者與瑜伽學者,根據考證與傳說,想象並描述了瑜伽的萌生過程:在喜馬拉雅山的一側,有一座高達8000米的聖母山,那裏有許多隱修者,他們通過靜坐苦修,很多人修成聖人,於是開始有一部分人羨慕並追隨他們,這些聖人就以口訣的方式將修煉祕法傳授給追隨者,這就是最初的瑜伽行者。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煉身心時,無意中發現各種動物與植物天生具有治療、放鬆、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時能不經任何治療而自然痊癒。
他們仔細觀察動物,看它們如何適應自然的生活,如何實施有效的呼吸、攝取食物、排泄、休息、睡眠以及克服疾病。並根據動物的姿勢觀察、模仿並親自體驗,結合人類的身體結構、各個系統,創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鍛鍊系統,也就是體位法。同時他們解析精神如何左右健康,探索出控制心理的手段,追求使身體、心靈和自然和諧統一的方法,從而開發人體潛能、智慧和靈性,這便是瑜伽靜坐冥想法的緣起。歷經了五千多年的錘鍊,瑜伽教給人們的治癒法,讓世世代代的人從中獲益。
開始時,瑜伽行者侷限於在喜馬拉雅山洞穴和茂密森林中心地帶修持,後擴展到寺院、鄉間小舍。當瑜伽的修持者在深沉的靜坐中進入最深層次時,就會獲得個體意識與宇宙意識的結合,喚醒內在沉睡的能量,得到開悟和最大愉悅,從而使瑜伽具備了強大的生命力與吸引力,逐步在印度普通人中間流傳開來。
大約在公元前300年時,印度大聖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訂為八支體系。帕坦伽利是一個對瑜伽有巨大意義的聖人。他撰寫了《瑜伽經》,賦予了瑜伽所有理論和知識,在這部著作里,瑜伽第一次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帕坦伽利被尊為印度瑜伽之祖。
考古學家曾在印度河流域發掘到一件保存完好的陶器,上面描畫著瑜伽人物做冥想時的形態,這件陶器距今至少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可見瑜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 發展歷史
👉 Vedic 原始吠陀時期:
原始時期
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印度修行者在原始森林從動物身上參悟瑜伽的修持方法,在梧桐山谷,主要以密傳得方式,歷1000年的演變,文字記載少,以靜坐、冥想及苦行的形式出現。此時的瑜伽爲《密教瑜伽》。缺少文字記載的時期,瑜伽由一個原始的哲學思想逐漸發展成為修行的法門,其中的靜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次大陸有一羣原住民在大地四處遊蕩,萬物給他們無限靈感,舉行複雜嚴肅的儀式,祭祀神靈,以此叩問生命的真相,對性力的崇拜,特異功能、長生是密教瑜伽的特徵。傳統意義上的瑜伽是一種針對內心靈魂的修持術,瑜伽的發展一直伴隨着印度宗教的歷史演變,瑜伽的內涵隨着歷史的發展不斷的發展和豐富起來。
吠陀時期
瑜伽最初的概念出現在公元前15世紀—公元前8世紀,遊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加劇了印度土著文明的衰落,帶來了婆羅門文化,其宗教經典《吠陀》中首次提出了瑜伽的概念,將瑜伽定義爲“ 約束”或“戒律”,但無體式,在其最後一部經典中,將瑜伽作爲一種自我約束的方法,也包括了呼吸控制的一些內容,當時是信奉神的教士們爲了更好的唱誦而產生的。吠陀瑜伽修習的目標開始有主要基於肉體練習來達到自我解脫,而過渡到證悟梵我合一的宗教哲學高度。
👉 Pre-Classical 前古典時期:
瑜伽成爲修行的方式
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誕生了兩個偉人。一位是眾所皆知的佛陀,另一位是印度傳統的耆那教派的始祖大雄(Mahavira)。佛陀的教誨可歸納為“四聖諦:苦、集、滅、道”。佛陀教誨的兩個體係都被整個世界廣泛所知。一個被稱為“內觀”(Vipassana),另一個被稱為“寂止”(Samapatti),其中包括著名的“安般念”(Anapanasati)。與之相輔相成的是,佛陀建立了一個修道基礎框架,稱為“八正道”,其中的“正命”、“正精進”與勝王瑜伽中的持戒和精進多少類似。
古代的佛教廣泛流行,以冥想為主的佛教修煉方法傳播到大半個亞洲,佛教冥想並不只限於某些出家人和修道者(Sadhus),很多在家人也在修持。由於佛教的廣泛傳播,冥想流行於印度大陸,後來從10世紀末到13世紀初,來自中亞的突厥穆斯林不斷入侵印度並在那裡定居下來。他們給佛教以沉重打擊,並以暴力和經濟手段迫使印度人改信伊斯蘭教。到13世紀初,佛教在印度趨於消亡。而在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諸國,佛教的冥想傳統一直保留和發展了下來。
公元前6世紀佛陀引入(內觀),13世紀在印度消亡,穆斯蘭教入侵,迫信義斯蘭教, 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5世紀,在宗教經典《奧義書》中,無體式,指一種可以徹底擺脫痛苦的籠統的修行方法,在此有兩種瑜伽流派盛行,即:業、智瑜伽。業瑜伽強調宗教儀式,智瑜伽着重對宗教典籍的學習和理解。兩種修煉方式均可使人最終達到解脫的境界。
👉 Classical 古典時期:
公元前5世紀—公元2世紀:重要的瑜伽經典出現
由公元前1500年《吠陀經》籠統的記載下來,到了《奧義書》明確的記載瑜伽,到《薄伽梵歌》出現,完成了瑜伽行法與吠檀多哲學的合一,主要講各種與神性的溝通方式,其內容包裹王瑜伽、奉愛瑜伽、業瑜伽、智瑜伽。使瑜伽這一民間的靈修實踐變為正統,由強調行法到行為、信仰、知識三者並行不悖。
大約在公元前300年時,印度聖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訂為八支體系。帕坦伽利被尊為瑜伽之祖。《瑜伽經》講通過精神上的淨化獲得身、心、靈平衡的狀態,它將瑜伽定義爲一種抑制心念多變的修行方式。即:數論思想與瑜伽派修持理論之大成,嚴守八支分法,以獲得解脫,迴歸真實的自我狀態。八支分法即:“習練瑜伽的八個步驟;自律、精進、靜坐、調息、制感、執持、禪定、三摩地。”它是王瑜伽的中心,用於獲得開悟的途徑。
👉 Post-Classical 後古典時期:
公元2世紀—公元19世紀:現代瑜伽蓬勃發展時期
對現代瑜伽影響深厚的密教《坦多羅Tantra》,他認爲終極自由只有通過嚴格的苦行和冥想才能得到,利用對女神的崇拜,最終獲得自由,他們認爲事物都有相對性和兩重性(善與惡、熱與冷、陰與陽),從痛苦中解脫的唯一途徑是,將身體中所有的相對性和兩重性連接並融合起來。帕坦伽利-雖然強調了鍛鍊身體並淨化的必要性,但同時認爲人體是不潔淨的,一個真正開悟的瑜伽士,會儘量擺脫人羣的陪伴,以避免受到污染。但(坦多羅)瑜伽派十分欣賞人的身體,認爲溼婆神存在於人的身體中,並認爲自然萬物的本源是性力,就位於脊柱骨的下方。世界並不是一個幻覺,而是神性的證明,人們可以通過對世界的體驗,更接近神性。他們更偏向象徵性的方式使男女能量結合,他們依賴艱苦的瑜伽體位來喚醒體內的女性力量,並從身體中提煉出開,後將她與位於頭頂的男性力量結合,他們比任何瑜伽士更尊重女性。
由「瑜伽經」以後,為後古典瑜伽。主要包括了「瑜伽奧義書」,密教和訶陀瑜伽。「瑜伽奧義書」有二十一部,在這些「奧義書」中,純粹認知,推理甚至冥想都不是達到解脫的唯一方法,它們都有必要通過苦行的修練技術所導致的生理轉化和精神體會,才能達到梵我合一的境地。因此,產生出了節食、禁慾,體位法,七輪等,加上咒語、手英身英尚師之結合,是後古典時期瑜伽的精華。19世紀的「克須那摩卻那」是現代瑜伽之父。其後的「愛恩加」和「第斯克佳」是聖王瑜伽的領導者。另外印度錫克族的「拙火瑜伽」和「濕婆阿蘭達」瑜伽也是二個重要的瑜伽派別。一個練氣一個練心。
👉 Modern 現代時期:
瑜伽發展到了今天,已經成為世界廣泛傳播的一項身心鍛鍊修習法。從印度傳至歐美、亞太、非洲等等,因為它對心理的減壓以及對生理的保健等明顯作用而備受推崇。同時不斷演變出了各種各式的瑜伽方法,比如熱瑜伽、哈他瑜伽、高溫瑜伽、養生瑜伽等等,以及一些瑜伽管理科學。在現代,也產生了一些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瑜伽人物 ,例如艾揚格、斯瓦米·蘭德福、張蕙蘭等等。不可否認,悠久的瑜伽將會更加受到各界人士的關注。
💡 歷史上有影響力的代表人物 Key Figures
從傳說中的第一位瑜伽導師哈朗亞嘎,到佛教的創始者佛陀,從瑜伽之父帕坦伽利,到哈達瑜伽的第一個推廣者斯瓦塔摩茹瑪;從瑜伽的近代復興者克里希那馬查,到結合呼吸控制法和阿育吠陀醫學治療病人的斯瓦迷·蘭德福……瑜伽從遙遠的印度被帶到了世界各地,從秘而不宣的修行方式,變成了大眾健康的方法手段。這些大師以永恆的光輝照亮了後人的道路,他們是瑜伽歷史長河中永不隕落的星辰!
👉 早期重要人物
- 哈朗亞嘎瑜伽最早宣揚者
哈朗亞格嘎(Hiranyagarbha)也稱“金胎”,是一個傳說中的傳奇人物,儘管對於他的身份、他存在的時間都無從知曉,但是談到瑜伽的歷史,我們必須從他開始。在《吠陀經》、《奧義書》和其它文獻中,不同的哲學家都宣稱哈朗亞嘎是第一個開創瑜伽修煉方法的人,他是瑜伽的第一個導師,啟發了所有的後來宣揚或者記敘瑜伽的哲學家。在印度最知名的史詩故事——《摩訶婆羅多》中這樣說到:哈朗亞嘎是瑜伽最古老的宣揚者。
- 佛陀引入內觀的理念
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誕生了兩個偉人。一位是眾所皆知的佛陀,另一位是印度傳統的耆那教派的始祖大雄(Mahavira)。佛陀的教誨可歸納為“四聖諦:苦、集、滅、道”。佛陀教誨的兩個體係都被整個世界廣泛所知。一個被稱為“內觀”(Vipassana),另一個被稱為“寂止”(Samapatti),其中包括著名的“安般念”(Anapanasati)。與之相輔相成的是,佛陀建立了一個修道基礎框架,稱為“八正道”,其中的“正命”、“正精進”與勝王瑜伽中的持戒和精進多少類似。
古代的佛教廣泛流行,以冥想為主的佛教修煉方法傳播到大半個亞洲,佛教冥想並不只限於某些出家人和修道者(Sadhus),很多在家人也在修持。由於佛教的廣泛傳播,冥想流行於印度大陸,後來從10世紀末到13世紀初,來自中亞的突厥穆斯林不斷入侵印度並在那裡定居下來。他們給佛教以沉重打擊,並以暴力和經濟手段迫使印度人改信伊斯蘭教。到13世紀初,佛教在印度趨於消亡。而在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諸國,佛教的冥想傳統一直保留和發展了下來。
在原始佛教體系之中,為了離苦得樂,佛陀所傳授的方法的最高層面為“內觀”,也就是對自己的身、心現象,如實的當下觀照。這樣可以洞悉緣起法則,從而熄滅對身、心五蘊的執著,獲得精神的安寧與喜樂,解脫煩惱和痛苦。這種獨特的“內觀”方式可以說是他的創舉。佛教認為“寂止”可以作為“內觀”的基礎,通過“寂止”,心可以變得專注有力,因而能為“內觀”提供更好的覺察力。
在佛陀看來,印度的傳統瑜伽僅僅是“寂止”範疇,通過對“寂止”的練習,會出現“神通”(特異功能),或是獲得“禪定之樂“和“神秘意識”。不過在佛陀看來,這些不是最終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有效地結束心身的痛苦狀態。因此,佛教瑜伽跟今天的心理學治療有很緊密的聯繫。
👉 後期瑜伽史十位重要人物
- Pantajali 帕坦伽利:瑜伽的奠基者
《薄伽梵歌》(Bhagavad—gita)是第一本瑜伽典籍,《瑜伽經》是繼《薄伽梵歌》之後另一部奠基之作,其作者帕坦伽利(Pantajali)因此著作而被譽為瑜伽之父。帕坦伽利用精要的形式通過要義來傳播瑜伽,對瑜伽的廣泛傳播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他在瑜伽上採用的方法是通過精神上的淨化獲得身心靈平衡和諧的狀態。所以他給瑜伽下的定義是:“瑜伽是思維波動的止息。”
《瑜伽經》分三昧篇、練習篇、成就篇和解脫篇四章,有196句箴言,是第一本具有可操作性的針對瑜伽日常練習的書籍。書的開篇是人在社會中的處事準則,到最終開悟為止。 《瑜伽經》集數論思想與瑜伽派修持理論之大成,規定嚴守“八分支”(總體組成了“阿斯湯嘎”瑜伽)來靜心,其目的是達到“獨存”的解脫,回歸於那無限+的神我。八分支即修持瑜伽的八種方式:持戒(yama)、內製(niyama)、體位法(asana)、調息(Pranayama)、制感(Pratyahara)、執持(dharana)、靜濾( dhyana)、入定(samadhi)。
事實上,他的“八分支”練習是勝王瑜伽的基礎,也對印度密宗瑜伽和佛教金剛乘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八分支瑜伽是現代瑜伽的藍圖,以後的瑜伽修煉者們繼續使用並發展了他的八分支瑜伽法,而且仍把八分支瑜伽用於獲得開悟的途徑。
帕坦伽利還創立了業瑜伽——《瑜伽經》中更高級的修煉動作。帕坦伽利認為,只有艱苦的修行(業瑜伽)和深度的冥想才能使人從痛苦中解脫,獲得最終自由。
- Swatamarama 斯瓦塔摩茹瑪:哈達瑜伽最早的傳播者
斯瓦塔摩茹瑪(Swatamarama)在瑜伽歷史上的貢獻有兩個主要方面:首先,哈達瑜伽是瑜伽體位鍛煉的開端。斯瓦塔摩茹瑪被普遍認為是哈達瑜伽的集大成者,他開始了哈達瑜伽的廣泛傳播。其次,斯瓦塔摩茹瑪開創了瑜伽治療的先河。他建議通過瑜伽與阿育吠陀(印度傳統醫學體系)結合,可以控制並治愈一些常見疾病。
斯瓦塔摩茹瑪在對現代瑜伽的發展影響深遠。在印度文化之外,“瑜伽”通常被狹隘地理解為“哈達瑜伽”。繼《薄伽梵歌》和《瑜伽經》之後,最重要的瑜伽經典可以說就是斯瓦塔摩茹瑪所著的《哈達瑜伽之光》(Hatha Yoga Pradipika 也譯為《哈達瑜伽燈論》或《哈達瑜伽經》),主要內容為當今瑜伽學員熟悉的體勢、調息、契合法和收束法。這部著作對昆達里尼瑜伽(Kundalini Yoga)和音流瑜伽(Nada Yoga)也有深遠的影響。
斯瓦塔摩茹瑪是那達派的教徒,崇拜濕婆神。史書上記載他窮極一生,周遊各地推廣哈達瑜伽。斯瓦塔摩茹瑪深受帕坦伽利和印度密宗思想的影響。他認為每一個生命皆有兩面。這兩面能量的平衡對順暢的生命之流相當重要,這也是他之所以命名哈達瑜伽的由來: “日” (哈),和“月”(達),代表兩個相對的能量:如冷熱、男女、正負、陰陽。哈達瑜伽試圖以體能運動和調息,並透過放鬆冥想平靜心靈,藉此平衡兩個相對的能量。
斯瓦塔摩茹瑪在瑜伽上的論著很科學地將人體通過不同階段的控制,來平衡兩個能量流——通常稱為左脈(Ida)和右脈(Pingala),從而提升中脈(Sushumna ),打開不同的氣輪(Chakra)(從脊柱底端開始到頭部結束的各個能量中心),直到達到頭頂,引發“至上意識”。右脈被比喻為“日”,左脈被比喻為“月”,二者在中脈中會合,就是“日月瑜伽”(左右能量的結合)。哈達瑜伽實際是通過對身心的鍛煉,將身體能量流在身體中央有效約束和導引,並引發神聖意識的一種鍛煉方式。
斯瓦塔摩茹瑪比較務實,他用淺顯易懂的方法與技巧,傳授不同的體勢、調息、契合法和收束法。以瑜伽調息、淨化呼吸為鍛煉方法是斯瓦塔摩茹瑪的特殊貢獻。他說呼吸法一般有8種變化,而他更強調鼻孔交替呼吸法(第九種),認為調息法的習練能潔淨身體,去除不潔,所以也稱清理經絡調息。而克里亞(Kriya)則是指各種不同的潔淨方法。他提到6種潔淨方法,多強調聖光調息(頭腦潔淨法),他說其它潔淨方法是為你的身體準備做調息法的最佳方法。
斯瓦塔摩茹瑪之前,還沒有誰以治療的觀點來看待瑜伽,而斯瓦塔摩茹瑪瑜伽大師在此方面開了先河。他建議瑜伽通過結合併借助阿育吠陀(印度傳統醫學體系)的應用,可以使一些常見的疾病得到控制並進一步治愈。
- Swami Vivekananda 斯瓦米·維帷卡南達:把瑜伽帶到西方世界第一人
斯瓦米·維帷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法號辨喜,辨喜是第一位在印度境外教授傳播瑜伽的印度哲學家。他久居英美,融合了東方與西方,古代神秘主義和全球政治,是第一個對西方社會產生影響的亞洲人,也是最早評估西方帝國主義在亞洲造成的破壞以及可能性的亞洲思想家。在美國1976年的國慶日,國家總理加力在華盛頓特區稱斯瓦米·維帷卡南達為“走出美國:新國度的探索者”,向這個對美國人的精神產生深刻影響的偉大的人表示敬意。
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正是1893年辨喜的美國之行,使印度瑜伽傳統傳播到了西方世界。辨喜是先行者、是人類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899年,他在美國成立紐約吠檀多協會,目前仍然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組織,致力於在瑜伽修行的四方面:奉獻、服務、知識和冥想。辨喜是第一個把古代聖人的靈性洞見放入現代思想的語言邏輯框架中的人。在這個過程中,他對科學和宗教,至少是對科學和吠檀多進行了調和。辨喜將人重新定義為“潛在的神性”,從而消除了人神間的隔閡。辨喜反對各種形式的消極想法,消極思想常常以沮喪、自殺等形式顯示出來。他倡導一種積極的生活觀,強調力量是首要的德行。
- Swami Sivananda 斯瓦米·悉瓦南達:讓阿育吠陀與瑜伽結合
斯瓦米·悉瓦南達(Swami Sivananda)是20世紀最偉大的瑜伽導師和瑜伽傳播者之一,著有200多本極具激情和深刻洞察力的瑜伽書籍。作為一個醫生,斯瓦米·悉瓦南達認為用阿育吠陀(Ayurveda,古印度醫學)為人們服務是有必要的。因此,他於1945年建立了悉瓦南達阿育吠陀製藥公司,從稀少的喜馬拉雅草藥裡提煉出的藥物,現在這家公司的產品已經供不應求。
斯瓦米·悉瓦南達精力旺盛,他於1936年在聖河恒河河畔播下“神聖社團”的種子,在一個荒廢倒塌的牛棚成立了“神聖社團”,如今這組織已在全世界拓展開來。 1945年12月28日,他還組織了“世界宗教協會”,1947年2月29日組成“世界修行者協會”。斯瓦米·悉瓦南達於1948年建立了瑜伽吠檀多森林學院(Yoga-Vedanta Forest Academy),給當地的居民提供系統的精神訓練,也能使外來的追尋者受益。悉瓦南達的虔誠弟子來自全世界各宗教教派,他的巨著在全世界傳播了他崇高的神性信念:服務、靜心與對神的理解。現在他的弟子已經在全世界各地傳播瑜伽。
- Swami Kuvalayananda 斯瓦米·庫瓦雷陽南達:科學瑜伽的開拓者
正是斯瓦米·庫瓦雷陽南達(Swami Kuvalayananda)在瑜伽科學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使瑜伽在世界上廣泛傳播,他使瑜伽的古老教義更容易被現代思想接受,使瑜伽可以按照科學合理的方式訓練。因為他的科學上的工作,瑜伽變得更加廣泛的接受和應用於健康治療領域。
斯瓦米·庫瓦雷陽南達出生於印度傳統文化精神逐漸被喚醒的年代。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與身心備受折磨的印度大眾密切聯繫。他意識到教育的巨大作用就是可以喚醒他們。在印度偉大的物質文化先驅者Rajaratna Manikrao的幫助下,他意識到包括瑜伽在內的各種文化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繫。對瑜伽的探索,為他打開了一個新視野。他熱心於瑜伽的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敏感的思維,使他走上了精神探索之路。
在偉大的瑜伽修行者Madhavdasji的指引下,他對瑜伽要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給他的生涯帶來了巨大的轉變,使他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1920至1921年間,他嘗試著研究瑜伽練習給人帶來的身體上的影響。他是將瑜伽進行科學解釋的第一人。他客觀的研究與優秀的科學試驗結果的結合讓他相信:使如果用現代的科學試驗研究瑜伽可行的話,古老瑜伽體係將非常大地幫助人類社會在精神和物質的複蘇。
在他後來的生命裡,庫瓦雷陽南達實踐著這一使命,1924年,他建立了克瓦拉丹瑜伽研究院(Kaivalyadham Yoga Institute),致力於瑜伽的科學化。他說:“如果一無所成,我並不在意,但瑜伽不該被輕視了”。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他創辦了瑜伽大學培訓學院以便將瑜伽傳遍全世界,剛開始是兩年的培訓,後來改成一年期。自1957年迄今,該機構一直舉辦短、長期的培訓,所有培訓都有科學根據。
- T.Krishnamacharya 克里希那馬查:近代哈達瑜伽復興者
克里希那馬查(T.Krishnamacharya)是近代哈達瑜伽復興,並對現代哈達瑜伽發展和研究中最重要的人。他用自己的經驗,延伸了很多瑜伽體式。已經無可爭議地成為現代哈達瑜伽(Hatha Yoga)之父。1930年代初期,克里希那馬查向瑜伽體式的完美和益處發起挑戰。結合他的經驗和文獻學習,他創造了一系列不同體式的序列。他充分結合了瑜伽傳統體位、呼吸、印度摔跤和英式健身,形成自己的哈達瑜伽體系,打破了瑜伽自奧義書年代以來瑜伽的傳統練習方法。
20世紀30年代,為了向盡可能多的學生介紹瑜伽的力量,他在梵文大學的體育館開課。但是,像今天很多的瑜伽學生一樣,克里希那馬查的學生大多數都是身體條件很好、健康的年輕人,他們對變得強壯、塑造體型更感興趣,更傾向於嘗試幾近不可能完成的技藝而不是精神上的高度的練習。克里希那馬查創造了一系列將著重關注運動上的動作。這些動作在一系列動態的稱為串聯(Vinyasa)的姿勢中控制呼吸和冥想,使用他的教義中的所有支柱和規則。為了讓他的學生覺得有挑戰並專注,克里希那馬查發展了越來越難的動作,使他的學生僅在掌握了上一個動作後才能學習下一級別。一旦他發展並完善了他的動作,他就在公路上表演。他和他的學生展示瑜伽體式去取悅全印度的觀眾,並以此向印度大眾推廣瑜伽鍛煉。克里希那馬查因為知道他的觀眾來自於各式各樣的背景,便使他的瑜伽適合所有的信仰和生活方式,這正像今天西方的瑜伽老師所做的。克里希那馬查4個最著名的學生的出現是在他生活在麥梭(Mysore)的時候,是繼續發展阿斯湯嘎瑜伽體系的帕塔比·喬伊斯、被稱為“瑜伽第一女士”的英蒂拉·德菲和以對身體和廣泛工具的使用而被熟知同時創建了自己獨特修煉方式的B·K·S·艾揚格。他的晚年致力於對唯尼瑜伽(Viniyoga)的研究和探索,並由他的兒子,得斯科查(TKV Desikachar)所繼承和發展,現在已成為瑜伽治療中運用最廣的瑜伽方法。
克里希那馬查完整地呈現了傳統瑜伽在20世紀豐富而自然的演進過程。最近以一本克里希那馬查參考過的著作Sritattvanidhi在印度一家私人圖書館被發現,克里希那馬查曾經在那裡生活和教學。這本來自19世紀早期的書是第一本完全介紹瑜伽身體鍛煉方面的書,對122個姿勢的註釋和命名,Sritattvanidhi充實了許多瑜伽體式內容,包括我們一直喜歡的倒立、手臂平衡、腳繞頭後式,甚至是繩子懸掛練習……這證明,瑜伽行者們所在尋找的一個發展完善的體式練習在20世紀前就已經開始出現並顯得繁榮。這些發展完善的練習,是對傳統體式的進一步發展。
- Pattabhi Jois 帕塔比·喬伊斯:阿斯湯嘎瑜伽傳人和主要推廣者
帕塔比·喬伊斯(Pattabhi Jois)在一次瑜伽展示中遇見克里希那馬查時他還是一個小男孩。喬伊斯跟隨克里希那馬查學習了很多年,他開始是在麥梭的梵文大學的一名大學生,他是克里希那馬查練習方法的忠實追隨者。喬伊斯的貢獻是完善了據他說來自於經典著作《瑜伽經》、《薄伽梵歌》、《哈達瑜伽之光》和其它典籍的阿斯湯嘎瑜伽體系。
正如克里希那馬查在麥梭所做的一樣,帕塔比·喬伊斯和他的教義還是傳授一系列為了產生熱能和淨化身體的(用呼吸連接的)姿勢,從而可以達到潔淨和排毒的目的。很多美國和歐洲的老師得到喬伊斯的激勵和指導,經常去印度進一步跟他學習。
阿斯湯嘎類型的課程每一系列的區別很大,第一系列是剛剛練習的水平,主要注重於前屈,到2、3、4級課程,將有逐步增難的後屈、站立體式、扭轉和手臂平衡。所有的序列都包括向太陽致敬式(Surya Namaskar)串聯體位法(Vinyasa)的連接。在這個串聯體位法中,學生從一個體位經跳越過渡到另一個體位,並利用呼吸將不同的姿勢連接起來。正如帕坦伽利的瑜伽經(Yoga Sutra)的練習,結合了身體動作和對呼吸的關注,使精神更好的覺知,內心更加的開放。
- B·K·S.lyengar 艾楊格:輔助瑜伽的現代開創者
“鐵人”是西方人給他的封號,艾楊格(B·K·S.lyengar)的哈達瑜伽教學風格廣受西方國家的喜愛,如何運用不同的器械、增強能量、減少耗能是此派的主要風格,對那些身體極其僵硬而想在瑜伽鍛煉快速獲益的人,特別有幫助。艾楊格發展了現代輔助瑜伽。
儘管一直敬畏他的導師,但與喬伊斯和英蒂拉、德菲不同,準確地說,艾楊格並沒有將克里希那馬查尊為老師,也不會在回首學生時代時充滿感情。作為妻弟的艾楊格在克里希那馬查的家中生活了幾年,是個體弱多病的孩子,成為瑜伽行者的可能性非常小。相反,他當時的職責是照顧花園和處理克里希那馬查安排給他的雜務。當克里希那馬查最喜歡的學生在一個重要的體式表演前突然消失時,克里希那馬查別無選擇只好教授他弱小的妻弟並寄希望於他能應付住場面。他確實做到了!艾楊格不僅在展示中令人敬佩地表演了高難度體位,而且繼續在克里希那馬查的課堂協助教學並到各個地區演出。當艾楊格接受了克里希那馬查要求他去北部省份擔任只有當地婦女參加的課程教學時,他才結束打雜的工作。
從此,艾楊格遠離他的導師有幾百公里。部分是因為這個距離的原因,艾揚格一生中並沒有得到老師多少直接指導,他不得不自己去探索克里希那馬查的體式。他把自己的身體當作試驗室,專注於內在和外在的體位的精準性,他試圖搞明白一個體式如何影響肌肉、內部器官和骨骼系統。一旦艾楊格明白了其中一個體式的原理,他就會修改這個姿勢使其適合他學生的身體和健康。正如克里希那馬查為了他年輕而強健的學生而修改他的體式一樣,艾楊格也在量身定做體式,甚至給年老的、身體缺乏靈活性的學生提供方法和工具。
隨著學生之中的年老和體弱的人開始為自己的疾病尋求幫助,艾楊格提高了他的挑戰標準,他開始創造治療和和康復的姿勢。把重點放在對身體的關注上,成為艾揚格瑜伽的特點。他把身體看作一個協調良好而又敏感的儀器,而這儀器的波動就“表達了內在的和諧或者不和諧”。他相信體式幫助身體創造和重新創造身體原始的和諧。正確的體式練習使身體的身體、生理、心理和精神各因素的節奏和諧。與克里希那馬查·帕塔比·喬伊斯和英蒂拉·德菲不同,艾楊格會讓練習者先掌握體式,然後再結合呼吸控制練習。他也不會以相同的方式連接體式,他會關注它們如何在身體上獲得平衡而不是它們如何連接在一起。
艾楊格跟他的女兒吉妲(Geeta)和兒子普拉森(Prasant)一直在印度的普那(Pune)他的教學中心教授瑜伽,他的追隨者將艾楊格瑜伽傳播到全世界,創造了世界上最為人熟知的風格。即使教授其他流派瑜伽的人也認可艾楊格方法灌輸給他們對身體的了解,體式的雕琢和必要時候調整體式的途徑。
- Swami Rama 斯瓦米·拉瑪:開創了瑜伽修煉和現代科學實驗的結合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無疑是喜馬拉雅傳承瑜伽給現代人最好的使者,因為他生在喜馬拉雅山,曾多年在山上古洞裡與多位大師們一起修行。他曾在歐洲幾所大學研究西方心理學和哲學,曾在印度重點大學任過教,曾與妻兒度過入世的在家生活,曾向現代科學家展示瑜伽的奇蹟。斯瓦米·拉瑪開創了瑜伽修煉和現代科學的結合。他曾在歐洲幾所大學研究西方心理學和哲學,1969年在美國實驗室,他演示了對自主神經系統和大腦的精確控制(比如隨意停止心跳,將某個手指冷卻等等),該項研究的發現大大地增加了科學界對人類控制身體的了解,並得到先前未有的意識層面的認知。他因此也開創了瑜伽修煉和現代科學的結合,為科學研究瑜伽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斯瓦米·拉瑪用自己的經歷證實了一個修成正果的瑜伽大師可以將所有的科學與藝術集於一身:他是個哲學家,寫了45本書;是個詩人,在3個月內翻譯史詩;是個科學家,70年代在美國基金會做人體試驗;是個醫學專家也是武士。斯瓦米·拉瑪在美國工作了23年,其間成立喜馬拉雅國際機構,他的預防醫學、整體健康和壓力管理模式已成為西方醫學的主流。
- Swami Ramdev 斯瓦米·蘭德福:呼吸瑜伽治療首創者
用呼吸創造“無病的社會、無藥的世界”,這是斯瓦米·蘭德福(Swami Ramdev)的雄心和奮鬥目標。如果你看見一個人在飛機或火車上做聖光調息或是清理經絡調息法,別驚訝。這種透過瑜伽獲得的覺知起源於斯瓦米·蘭德福。蘭德福將成為世界健康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倡導使用唾手可得的氧氣作為藥物,並以此治癒了成千上萬個的糖尿病、咽喉炎、動脈硬化、肥胖、氣喘、支氣管炎等疾病的患者,即使在一些現代醫學仍有挑戰的疾病,如抑鬱症、帕金森氏症、癌症、艾滋病等領域,斯瓦米·蘭德福的實驗也證實了這古老的科學對這些有效。
斯瓦米·蘭德福是瑜伽和阿育吠陀的大師,精通梵文、阿育吠陀和吠陀哲學,他務實的瑜伽方法贏得全印度數以百萬的追隨者,於1995年開始推廣瑜伽,成立Divya Yoga Mandir等機構,他在推廣氧氣為醫藥價值上的不懈努力,將為現代醫學界帶來新視野。經過數百萬印度人的治療證明和十餘年的研究,斯瓦米·蘭德福宣布:瑜伽調息法可以不用對抗性療法或手術治愈許多疾病。他說,呼吸瑜伽是完整的古印度療法和生命科學,這是一種自我療癒的科學,可治愈身體、心理上的疾病且無任何副作用,他證實了:“呼吸瑜伽是所有身心疾病的自然療法。”
不只是印度人,西方國家也非常認可尊者,2006年7月,當斯瓦米·蘭德福抵達倫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邀請他參加茶會,聽他講解瑜伽呼吸養生法如何幫助所有人保持健康。最近,斯瓦米·蘭德福還獲英國政府頒發的瑜伽大師獎。據說,斯瓦米·蘭德福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追隨者。
➜ 回到完整教學頁面選單 (瑜伽入門基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