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瑜伽基礎 #1 認識瑜伽

1.) 瑜伽基礎 #1 認識瑜伽

認識瑜伽 Yoga Introduction


瑜伽(Yoga)是起源於印度、尼泊爾的一種古老健身術,比佛教還早,據說有5000多年的歷史,「瑜伽」是梵文詞語,Yoga在梵文的意思是合一 (Union)、相應,是「自我」(Atma) 與生命本體 (the Original Cause)的一致 (Oneness),是身體與心理的相應,即身體與心理達到最佳的和諧狀態。瑜伽術本是一種身心修持術,與宗教無關,也可以說古印度任何宗教都採用。它的最高目的是實現人的一切可能,從精神(小我)與自然(梵,大我,最高意識)的合一(即「梵我一如」),一直到成佛成仙,或者其他教派所說的最高目的,瑜伽術都是被認可的途徑之一。


唯一的經典是根源自公元前1千年的著名瑜伽行者 (YOGI) 帕壇伽利(音譯)所著的《瑜伽經》Yoga Sutras(瑜伽的重要理論著作)。嚴格來說,瑜伽是一種身心鍛鍊的統稱,好比中國講返本歸源、導引等等,瑜伽在印度也是一個身心修練的通泛名詞。有一段時期進行各種身心修練的人不管任何派別,都被尊稱為瑜伽士( Yogi, 女性為Yogini )。


古印度的宗教哲學派別林立,不過有兩本著作被大多數印度人尊為經典,一是「奧義書」,二為「博伽梵歌」,古印度婆羅門教提倡「梵我一如」理論,由於印度教的普及,加上另一位有名的瑜伽祖師同時也是印度教祖師-商卡拉的影響,這兩本書被往後大多數的瑜伽士奉為經典。


廣義的瑜伽是一種生活的哲學,在印度、尼泊爾、東南亞、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等地流行,已成為世界性的健身項目,目前美國瑜伽的水平、規模都已超過印度。就像中國的太極拳一樣,無論是流傳的時間上,還是傳播的空間上,古老瑜伽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演變成很多流派。

 

呼吸法調息 (呼吸是生命的象徵)

↓ ↓

體位法調身+冥想調心 (由對身心的把持到對行為、思維的控制)

↓ ↓

身心相應 (與人、與自然相應)

↓ ↓

開發靈性 (達到身心靈和諧)

↓ ↓

回歸自然 (找到真實的自我)

 

這些練習法影響我們的心志,更進一步地去深入了解「真我」。它帶你回歸純嬰兒狀態,當你覺知呼吸,你會自然地去體會心靈,覺知當下。而身體的柔軟來自心靈,當心變得柔軟而開放,無任何緊張壓力,身體自然就會變得柔軟。瑜伽在去除壓抑、打開心靈的同時,讓你與自然萬物聯結。一旦建立這種聯結,你會發生質的轉變,你可以把握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可以健康快樂地享受生活。它帶給你的是身體的健康,內心的平靜,意識的安寧。

 

 

 

 

 

💡 瑜伽核心八支功法 Eight Limbs of Core Yoga

 

1)Yama ( 制戒 / 禁戒 ) :
是指外在控制,宇宙的道德戒律。
(又分:Ahimsa非暴力, Satya誠實, Asteya不偷盜, Brahmacharya節慾, Aparigraha不貪婪。)

2)Niyama ( 遵行 / 勸戒 ) :
是指內在控制,通過自律進行自我淨化。
(又分:Sauca純淨, Santosha自足, Tapas自律, Svadhyaya內省, Isvara Pranidhana向神的臣服。)

3)Asanas ( 調身 / 體位法 ) :
是指瑜伽姿勢。

4)Pranayama ( 調息 / 呼吸控制 / 呼吸法 ) :
是指有節律呼吸的,控制呼氣。

5)Pratyahara ( 調心 / 制感 / 冥想的思想控制 ) :
精神從感覺和外部事物的奴役中解脫出來。是指控制內心,受外在影響的感覺消失。

6)Dharana ( 專注 / 冥想的凝神 ) :
集中註意,一心一意。

7)Dhyana ( 冥想 / 冥想的融合 ) :
靜坐冥想。

8)Samadhi ( 三摩地 / 冥想至徹悟 ) :
由冥想而來的超意識全部集中到靈魂中,和宇宙合二爲一。



👉  這八方面又可以歸納為四大類﹕


(一)修養法

「禁戒」是針對人際關係,包括不暴力、正直、不偷竊、禁慾、不貪五項。 「勸戒」是個人方面,包括清淨、滿足、忍耐、自我學習和歸於最高神五項。但這些並非瑜伽的重點。


(二)體位法或作姿式(Posture)

這是一般人所認識的瑜伽。瑜伽的姿式是引人入勝的,有時小腿捲在頸後,有時栽蔥倒立,然後來個攤屍式靜臥。但護教學家羅信(Bob Larson)評論說,「這些姿式是有宗教敬拜意味的,例如……面對旭日,然後重復太陽神的十二個名字……」


(三)呼吸法

簡單說來,將所有的氣吐出,再吸氣,然後暫時屏住呼吸。練習的目標是將吐氣和屏氣的時間盡量延長。瑜伽老師德悉卡查(Desikachar)說,「瑜伽的第一步是要將呼吸和姿式聯合起來……呼吸法叫我們凝神於自己的呼吸……使頭腦靜止,準備進入冥想。


(四)冥想法

訓練目標的後半全在冥想方面。當練習者全神凝注自己的呼吸,他便會暫時忽略其他感覺器官的感受,這就是第一步(思想控制)。跟著的第二步(凝神)是全神灌注於一件事物,譬如牆壁上的一點,或者一些單調的聲音(如背誦咒語),這樣就會帶進第三步(融合),冥想者覺得自己和所凝注之物開始融合,於是面臨最後一步(徹悟)的突破,進入一個全新的意識狀態,自我消失,與天地合一。


總而言之,體位法和呼吸法只是一些冥想的準備功夫,在冥想的時候,當心靈達到適當的狀態,頭腦靜止空白,變異意識狀態會突然來到。這才是瑜伽的最終目標。




👉  瑜伽樹與八支功法的圖示


在過去遙遠的年代瑜伽被當成是一棵樹,一個擁有根鬚,軀幹,枝葉,花朵和果實的鮮活的生命體。


YAMAS 樹根  THE ROOTS CREATE TOR LIVING HONOURABLY AND ETHICALLY

NIYAMAS 樹幹 ARE THE TRUNK OF THE TREE AND THE BASE OF PURIFYING THE BODY AND MIND

ASANA 樹枝 CREATES THE BRANCHES, EXTENDING STRONGLY YET FLEXIBLY MOVING IN THE BREEZES OF LIFE

PRANAYAMA 樹葉 IS THE LEAVES DRAWING IN LIFE THROUGH BREATHING

PRATYAHARA 樹皮 IS THE BARK PROTECTING THE TREE FROM OUTSIDE ELEMENTS AND PREVENTING THE TREE’S TRUE ESSENCE FROM ESCAPING

DHARANA 樹液 IS THE SAP RUNNING THROUGH THE VEINS OF THE TREE AND LEAVES, KEEPING THE BODY-MIND FIRM

DHYANA 花 IS THE FLOWER OF CONSCIOUSNESS SLOWLY RIPENING INTO FRUIT

SAMADHI 果實 IS THE RIPENED FRUIT OF PURE BLISS




💡 瑜伽經摘要


宗教心理學分支之一。研究古婆羅門教、印度教和耆那教信徒為求得心靈的徹底解脫而進行的宗教修習活動中的生理學、心理學問題。印度教認為修煉瑜伽是使世俗的人同天上的最高神“梵天”合而為一,進入精神上的理想境界。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認為,修習瑜伽可通過控制心意和感官,使人遁棄物質慾望、恐懼和憤怒,淨化心靈。瑜伽心理學認為,正確處理好瑜伽修習中的身心、形神關係,可由精神上的認同,達到生理上的協調,主張從醫學心理、生理心理角度發掘瑜伽修習中符合現代醫學和心理治療方面的合理內核,以揭示身心相互關係的規律和機理。在20世紀90年代的西方宗教心理學研究中,瑜伽心理學尤其側重這方面的探索。

 

 

👉  第一章 靜坐冥想

  1.1 現在開始講解瑜伽。

  1.2 瑜伽是學會控制意識的轉變。

  1.3 這樣,知覺者便能還其本來面目。

  1.4 否則,我們便會認同於那些轉變。

  1.5 那些轉變有五種,痛苦的與不痛苦的:

  1.6 知識、謬誤、幻想、睡眠和記憶。

  1.7 知覺、推論與親證都是知識。

  1.8 錯誤的知識是謬誤,不由實相而來。

  1.9 字面的知識但沒有對象便是幻想。

  1.10 覺醒的失去便產生睡眠。

  1.11 那些經驗過的事物還殘存的便是記憶。

  1.12 通過鍛煉和不執著於物,便能控制以上種種。

  1.13 堅持不懈便是鍛煉。

  1.14 經過一段長時間,便能打下牢固的基礎。

  1.15 不執著便是對所見所聽之物,毫無慾望。

  1.16 由於知道了自己的真我,對世上種種都無欲無求,這便是最高的。

  1.17 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與宇宙聯合而產生真理、明辨、喜樂的知覺。

  1.18 另一種冥想是由捨棄世俗和持久的鍛煉達成,可以消解那些舊的習性。

  1.19 那些無分別的存有,沒有了身體,完全溶入最高的自然。

  1.20 其它人則要經過信心、發奮、記憶、靜慮、智能等階段。

  1.21 有些人意願很強,很快便可進入冥想。

  1.22 由溫和到強烈的鍛煉,效果最好。

  1.23 此亦可由對神的順服達到。

  1.24 神的靈,不受任何性質或行動所影響。

  1.25 祂是所有知識的來源。

  1.26 祂是古人,以至於今人的導師。

  1.27 祂的象徵便是那神聖的聲音(AUM)。

  1.28 此聲應常念誦,便可達到成功。

  1.29 由它可達至宇宙的意識,並使一切毫無障礙。

  1.30 疾病、怠惰、猶豫、疲弱、物慾、謬見、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穩定,這些都是令意識分散的障礙。

  1.31 此外還有憂慮、緊張、呼吸不勻等。

  1.32 練習瑜伽可克服這一切。

  1.33 心境的平靜來自友誼、仁愛、喜樂和平等心。要平等對待快樂的與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識純潔。

  1.34 控制呼吸也能克服這一切。

  1.35 精微的知覺產生最高的意識轉變,使心靈平靜。

  1.36 這是由於那超越的、內在的光。

  1.37 亦由於意識控制了慾望。

  1.38 亦由於對夢境和睡眠的知識。

  1.39 亦由於靜坐冥想的鍛煉。

  1.40 那聯合由小至原子大至無限都能主宰。

  1.41 真正的知見是知覺者、知覺的能力與被知覺者三者完全通透。

  1.42 知覺者能像通過無疵的寶石來直觀對象。

  1.43 真確的知識是能直觀對象。

  1.44 同時思維有所轉化,淨化了記憶,使對象能在無思維的狀態下呈現。

  1.45 精微的對像在無分別的情況下呈現。

  1.46 以上的叫有種子的冥想。

  1.47 但如果達到無分別心的冥想,真我便呈現。

  1.48 智慧便與真理合一。

  1.49 此與言辭的推理截然不同。

  1.50 這種由靜坐冥想而生的狀態會超越以前的思想習性。

  1.51 這種控制一旦達成,便達到無種子的冥想。

 

 

👉   第二章  實踐鍛煉

  2.1 瑜伽是對身體加以自律,學習經典,和對神的順服。

  2.2 目的是促進冥想,除去障礙的根源。

  2.3 無知、我執、迷戀、厭棄、貪求,是生命的五種障礙。

  2.4 無知是其餘幾項的溫床,無論是沉睡的、輕微的、可構成障礙的還是激烈的。

  2.5 無知將那些不是永恆的、不純潔的、痛苦的、不屬真我的,認同為永恆的、純潔的、愉快的、屬於真我的。

  2.6 我執是知覺者將自己認同於知覺的能力。

  2.7 迷戀是對慾望的追逐。

  2.8 厭棄是住在痛苦之中。

  2.9 貪求在那些有學識的人之中仍然存在,是會自己助長的。

  2.10 這些障礙還在精微階段時,可以做相反的事情來消除。

  2.11 如果成形以後,可以靜坐冥想來消除。

  2.12 那些障礙由過去的業行而來,在可見及不可見的界域發生作用。

  2.13 一旦生根,便影響生命的狀況、生命的長短和種種經驗。

  2.14 由於行善與行惡的不同,分別產生樂果與苦果。

  2.15 對於有智慧的人來說,甚麼都是苦的。因為一切都在改變,事物變成它們相反的狀態。

  2.16 還未來到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2.17 痛苦的因由是知覺者認同於被知覺者。

  2.18 此世界有各樣事物和知覺,是要讓我們解脫於這個宇宙。

  2.19 自然有四種特性:特定的、非特定的、有分別的、無分別的。

  2.20 知覺者只是知覺本身,雖然純潔,還是通過思維來看事物,而自我使他認同於這個思維。

  2.21 這種知見的性質是為了知覺者的好處。

  2.22 雖然對覺醒的人來說,這些都會毀去,但對其他人來說,仍然存在。

  2.23 知覺者與被知覺者遇合,便產生這個世界。

  2.24 無明是它的原因。

  2.25 如果沒有無明,沒有知覺者與被知覺者遇合,知覺者便得到自由。

  2.26 消滅無明有賴不斷的明辨。

  2.27 智能有七個階段,隨著知識增長,一個接著一個展現。

  2.28 通過瑜伽的鍛煉,那些雜染便會被知識之光去除,生出明辨的智慧。

  2.29 持戒、精進、調身、調息、攝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

  2.30 非暴力、不說謊、不偷盜、不縱慾、不貪圖。

  2.31 無論何時、何地、在甚麼情況,屬於甚麼階級,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

  2.32 內外潔淨、滿足、對身體及感官的控制,學習經典、對神順服,都是精進。

  2.33 如果有反對瑜伽的思想,要用相反的去對抗。

  2.34 毀滅的本能是有害的思想。無論是自己去做,去引生,或去認同。
                  如果由貪婪、怒氣、迷惑成為動機,無論是溫和、中度還是猛烈,都會帶來無窮的苦難和無明,因此要發展出相反的。

  2.35 只要確定非暴力,敵意便會消除。

  2.36 不說謊,便能得享工作的果報。

  2.37 不偷盜,便能得享財富。

  2.38 不縱慾,便能得享靈性上的強健。

  2.39 不貪圖,便能得到生命的知識。

  2.40 潔淨為身體帶來保護,不會因與他人接觸而被感染。

  2.41 精神上的潔淨,產生覺醒和對感官的控制。

  2.42 滿足產生最大的快樂。

  2.43 身體以及感官的完美,因持戒而消滅那些不潔而來。

  2.44 由不斷的學習達至與上天合一。

  2.45 三摩地是由注意力與神合一而產生。

  2.46 姿勢必須穩固舒適。

  2.47 控制不安,對無限作冥想,便能做到。

  2.48 這樣,便不會受二元性騷擾。

  2.49 掌握了姿勢以後,便要控制呼吸。

  2.50 控制吸氣和呼氣便是調息。在外、在內,以至於靜止不動,都因應時間、地點和數目而調節,呼吸又細又長。

  2.51 第四樣是呼吸既不在外,也不在內。

  2.52 於是對光之遮蔽便除去。

  2.53 這樣精神便適合作冥想。

  2.54 如果精神脫離了知覺,而知覺亦不與感官混合起來,注意力便與自己合一。

  2.55 於是達至對感官的最高控制。


👉   第三章 禪定力量

  3.1 凝神是將意識放在一物之上。

  3.2 入定是周流不斷的知覺。

  3.3 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對象存在,對自身的知覺消失。

  3.4 此三者形成靜坐冥想。

  3.5 由掌握靜坐冥想,便得到智慧的光。

  3.6 這種掌握是通過不同的階段。

  3.7 此三者比以前討論的更為內在。

  3.8 但就算是此三者也是外在於無種子的境界。

  3.9 那種控制的狀態是心靈聯繫上控制的活動,使那些習性消減下來。

  3.10 這流通因不斷練習而穩定下來 。

  3.11 當心靈放在一物之上,對其他的興趣便減退,便能達到入定。

  3.12 在此境界,過去和將起的心像成為一樣。

  3.13 由此感官上的變化,便超越了事物的原理、性質各方面。

  3.14 事物的性質是過去、現在、將來三個原理。

  3.15 進化是由這三個原理不斷的轉化造成。

  3.16 對這三種轉化作冥想,便可得到過去和未來的知識。

  3.17 平凡字句與意義的知識是混亂的。通過靜坐冥想,便能得知一切生物聲音的知識。

  3.18 對過去的習性作冥想,便能得知過去生命的知識。

  3.19 對他人的身體作冥想,便可知道他人的思想。

  3.20 不是知道思想的內容,而是它的內在狀態。

  3.21 對身體的形狀作冥想,對形相的知覺便被阻閉,對眼睛的顯現便被分離,那個瑜伽士的身體便不被看見。

  3.22 行為的後果有快有慢,從內在的控制得知死亡的時間。

  3.23 對不同的氣力,例如大象的氣力作冥想,便產生大象的氣力。

  3.24 對內在的光作冥想,便得到精微幽隱和遠處的知識。

  3.25 對太陽作冥想,便得到世界的知識。

  3.26 對月亮作冥想,便得到星球的知識。

  3.27 對星空作冥想,便得到星空運動的知識。

  3.28 對臍輪作冥想,便得到身體運作的知識。

  3.29 對喉嚨作冥想,便能中止飢渴。

  3.30 對胸膛中的管道作冥想,便能使身體穩定。

  3.31 對頭上的光作冥想,便能擁有超覺的視力。

  3.32 由於直覺的力量,產生所有知識。

  3.33 對心臟作冥想,便能得到有關意識的知識。

  3.34 喜樂是從靈魂與智慧的無分別而來。通過對真我的冥想,便會得到真我的知識。

  3.35 由此便達到超覺的聽力、視力、味覺和嗅覺。

  3.36 這些力量都是三摩地的障礙。

  3.37 當知道了注意力受束縛的原因,瑜伽士的意識可以進入另一個人的身體之中。

  3.38 控制了這個靈力,瑜伽士便能在水上行走,不受荊棘的傷害。他能克服死亡。

  3.39 通過對生命能量的控制,身體發出光明。

  3.40 對以太及聽覺作冥想,便能聽見上天的聲音。

  3.41 對以太及身體的關係作冥想,瑜伽士的身體便能變得很輕,能夠在空中飛行。

  3.42 對心靈作冥想,便能離開身體,那時無明便會去除。

  3.43 對物質的精微和物理形狀、狀態及功能等作冥想,便能控制物質。

  3.44 由此可使身體變得極小、極大,以及不可被損。

  3.45 這個身體變得美麗、有力及強壯。

  3.46 通過對器官生命力和它們性質和功能的冥想,便能控制這些感官。

  3.47 這樣身體便能像思想般飛快移動,控制超覺的感官,控制自然的元素。

  3.48 通過對真我以及生命能量之間關係的冥想,便能做到無所不能,無所不知。

  3.49 以無欲無求來毀滅束縛的種子,便能免除一切束縛,達到自在。

  3.50 瑜伽士不要因這些靈力而驕傲起來,因為這樣便會使他產生障礙及下墮。

  3.51 對時間的運動,之前及之後作冥想,可以得到明辨的知識。

  3.52 這種冥想可以分辨兩樣極相似的事情,就算它們的特性和地位都一樣。

  3.53 那直覺的知識能知道所有事物和它的性質。

  3.54 當真我變得與生命能量同樣純潔,便達到完美與自在。

 

👉   第四章 解脫自​​在

  4.1 超自然力量可由前生而得、通過藥物而獲得、通過念誦咒文,以及通過靜坐冥想而獲得。

  4.2 生命由低級到高級轉化,是由於自然的創造力。

  4.3 行為無論好壞都不直接引起蛻變,只是除去對自然力的障礙,就好像農夫在田裡除去石頭,才能犁溝灌溉一樣。

  4.4 意識可由真我的力量產生。

  4.5 那個原初的意識,仍控制著那些被創造的意識。

  4.6 只有那些達到三摩地的意識才能免於慾望,成為最高的。

  4.7 瑜伽士的行為,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但對其他人來說是以下三者:黑的、白的和二者之混合。

  4.8 由此三者,表現出與之相應的果報。

  4.9 即使有時間、空間、物種的阻隔,由於記憶和習性,那些果報都能持續。

  4.10 對喜樂的追求是永恆的,而慾望和習性則沒有開始。

  4.11 它是由因、果、支持與對象造成,沒有這些,它便不存在。

  4.12 過去與將來,各依它們的形式和原理而存在。

  4.13 它們或潛藏,或顯明,各按其特性。

  4.14 所有事物都是合一的,因為這是整體的進化。

  4.15 對象相同,但如果意識不一樣,看出來便不一樣。

  4.16 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決於是否能被心靈認知。

  4.17 事物之可知或不可知,取決於心靈被調整至的狀態。

  4.18 意識的調整永為知覺者所知,因永恆的靈是不變的。

  4.19 那些心靈不能照亮自己,因為他們是作為對象而被認知。

  4.20 知覺者與對像不能同時被知覺。

  4.21 意識由另一意識所知,便造成無窮後退,引致思想上的混亂。

  4.22 當心靈變成更高形式的靈體,便能知覺更高的意識。

  4.23 在一切知覺中,知覺均被被知覺者著色。

  4.24 心靈受慾望調節,是為了最高者工作,這是因為它的混合性質。

  4.25 對於那些有分辨力的知覺者來說,他們的真我與思維分離。

  4.26 得到分辨的意識,便能達到自由。

  4.27 有些時候思維從過去的習慣而來。

  4.28 上文說過,去除這些習性便​​是去除障礙。

  4.29 那些達到完全的分辨,完全捨棄了各種慾望的狀態,叫做三摩地。

  4.30 到此所有痛苦消除,能排除各種因果的障礙,獲得自在。

  4.31 知識免除所有遮蔽,變成無限,感官的作用也變得很小。

  4.32 完成了它們的目標,三態之進化便停止。

  4.33 不斷進化的到了最後,成為一種明顯的轉化。

  4.34 當三態完成了它們的目的,便達到自在的境界,得知自身的所有知識。這便是絕對的自由。

 

 

 

 

 

➜ 回到完整教學頁面選單 (瑜伽入門基礎學習)

 






感謝閱讀:
本系列文章是我在多年前參與瑜伽教師訓練課程時,在更深入的探索研究下做的筆記,年份以及出處有點不可考,在這邊分享也是希望彙整成有組織的順序內容,方便有興趣學習瑜伽的朋友的可以簡單的吸收,開啟踏上瑜伽旅程第一步。如果您希望我能刊登出處,非常樂意透過臉書 Messenger 與我聯繫,感謝各方的資訊貢獻!期許能夠分享更多有用資訊,並創造更大的群體利益,讓我們每一個人與本源的連結更豐盛緊密, Namaste。